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浦江东第185章 “巴拉巴拉”东渡(2/3)

文/大地风车
浦江东 | 本章字数:1923 浦江东txt下载 | 浦江东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红衣侯[古穿今]神棍影后诱妻成瘾:腹黑老公太缠情傲娇总裁,别太坏婷立天下农家小福星我家娘子是个兔子精咸鱼捉鬼实录从崩坏开始当仙人家有二萌宝:江少,请深爱诗仙有点甜校霸微暖我轻甜
到单位里,然后一件一件地往家里搬。

不过,这时候,限于开放的程度和政府的财力,“公派”留学生和其他方式出国的人毕竟只是小数,“嫁出去”就成为了另一种出国的重要方式。

所以第二种就是这种能成功嫁给老外的人。

这类人一般来自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开句玩笑,她们的目的,与当年的“农转非”大同小异。

穷则思变。这些洋人的中国媳妇不光嫁老美,只要是老外她们就嫁,日本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还有一大批嫁到港台和中国人过日子,挣得再少也比内地多。

而这样的婚姻以上海为最多,据上海涉外婚姻统计数字,97%是“嫁出去”,只有3%是“娶进来”,以致形成“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说法。

第三种人,则更多的,是像二毛这样,自己想办法出国的年轻人。

81年12月,我国首次举办了托福考试,托福考试是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留学,就读高等院校而必须通过的一种英语水平测试。

在1980年代,托福是许多上海青年人整天挂在嘴上的一个词汇。

要知道,最早的托福在大陆还没办法考,必须要到香港参加考试。那些熟悉的英语教材大家都为了学外语,都为了准备考托福,为了出去。

当时,中央台有“FOLLOWME”(跟我学),出版界有《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等等。

其中,《跟我学》是八十年代初,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由BBC制作的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它以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的方式,颠覆了中国人以往的“语法英语”和“哑巴英语”,一开播便红遍全国。

那个年代的上海,就好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外国语大学。连学外语用的收音机、录音机都成了紧俏商品。

当年有多少青年人在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外语节目、有多少上海青年人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FOLLOWME(跟我学),这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

在人民公园还有外语角,当时也很有名的,每到周末是人山人海。

那时还没有什么“新东方”,所有到业余进修学校补习外语的学生,都只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出国留学。

不仅如此,除了英文教材,年轻人还热衷于搞很多原版带,唱歌的带子,不要歌词,硬是把它听出来,这样就锻炼了听力。

不过话说回来,不论以何种形式,出国都是当时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共同的夙愿。

那时候,日本更是上海人出国的热门目的地,签证的市民常常要在日领馆门口通宵排队。

“抡大锤的青工,端盘子的伙计,卖西瓜的小贩,忽然摇身一变,穿上笔挺的西装,拎着锃亮的皮箱,庄严地踏上国际航班的飞机舷梯。‘Bye—Bye,大上海!’”后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特稿《“巴拉巴拉”东渡》,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巴拉巴拉”,是日语松散、无组织的意思。东渡,当然就不要多做解释了,历史上曾经有过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故事。

有人形容说:“当时在上海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认为只要去了日本,就能赚到钱。”

其中有不少人校,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不上出国留学,因为这只是为以后考入日本大学搭的一块跳板,更多人人出国则是为了打工挣钱。说是去日本修学,实际上就是借着读书的名义,去日本打工。

上海人当时去日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扒分”。

扒分,是一种上海俚语。以前上海人把十元叫作“一张分”,把百元叫作“一粒米”。所谓扒分,就是使劲赚钱的意思,要知道以前十元还是很值钱的。还有一个说法是背米,意思与之差不多。另外,与此相反,要是破财了,花钱了,上海话就叫作坏分了。

到日本后,很多人一边打工,一边在语言学校学日语。去日本打工,当时日本工资水平是上海的三十倍以上。这些人拼命打工,再日本他们积攒起了人生第一笔财富。

然后,不仅上海家里的冰箱、电视、照像机等家电,都是从日本带回来的。还有很多人三五年之后带着几十万巨款回国。这个数字当时在上海是很天文的,回国后这些人有的买套房子进日企,有的买个街面房开店,有的靠这第一桶金炒股票,有的吃喝piaodu,有的做生意……

以至于有很多人感叹道:“之前出去的时候,什么好的东西都想搬回来给家人。”

那么,当时的上海,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选择去日本呢?

最终的原因,恐怕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外面收入好,这个是最肯定,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的。

有资料可查,1980年,日本人均年收入是9069美元,美国人年平均收入为12272美元,而1981年,中国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76元人民币。

要知道,在81年的时候,上海大部分市民的工资还是几十元。但是54元在日本,也有可能就一两个小时的收入就是50几元了。有些人有时候一天两三个工作,也就是说就一天,赚外快就两三个月工资,这和国内收入对比是很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到日本去的道理。

二毛后来去日本不久曾经写回来一封信,我假如没记错的话,大概13万日元左右,当初13万日元什么概念?如果按照国内只拿

状态提示: 第185章 “巴拉巴拉”东渡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185章 “巴拉巴拉”东渡(2/3) 返回《浦江东》目录下一页:第185章 “巴拉巴拉”东渡(2/3)(快捷键→)

推荐阅读老大,撩他可甜特种兵之极限融合我的谍战岁月轮回乐园:遍地是马甲呢喃诗章重生之归清平屠龙之前就读过龙族的路明非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都市不灭仙医哥儿如此多骄秘书大人有青梅最强修真学生